台糖公司企劃處106年9月讀書會紀錄-第3場
一、導讀時間及日期:106年9月14日下午16時00分
二、導讀地點:第2會議室蔗農館
三、主持人:顧處長孝柔
四、導讀人兼紀錄:梁冠群
五、參加人員:詳簽名冊
六、導讀主題:■專書閱讀□訓練(研習)心得分享□專題報告□業務分享
□結合其他學術資源共享
七、主題題目: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八、導讀內容:
(一)本書內容大綱
- 全球與在地共織
- 全球貿易和食品風險
- 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 現代煉金術(三聚氰胺、塑化劑、化製澱粉)
- 與狂牛共舞
- 食用油造假三步曲
- 公民覺醒
- 啟動預防性原則與恢復公眾信任
(二)主題說明
- 全球與在地共織
(1) 自由貿易
(2) 環境污染
(3) 技術進步
(4) 供應鏈複雜
(5) 法令鬆散
(6) 監督不力
(7) 其他
- 全球貿易與食品風險
(1) 國際管制架構
-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
- 世界衛生組織(WHO)
- 食品法典委員會(CAC or Codex)
(2) 全球衛生VS全球貿易
(3) 自由貿易與產業保護(傳染病問題)
(4) 科學不確定性(歐盟禁止飼料加荷爾蒙)
(5) 經濟優先VS以人為本(政府黑箱作業)
- 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
(1) 環境、技術、供應鏈(工業化的危機)
- 微生物汙染
- 農藥殘留
- 世紀之毒戴奧辛
- 重金屬
- 食品添加物
- 基因改造
(2) 制度破壞信任
- 缺乏管制機制、讓業者自主管理卻無監督
- 從「忽視」、「無知」到被迫學習
- 隱匿心態怕媒體曝光
- 三聚氰胺事件
(1) 2008 年9月中國三鹿毒奶粉查出銷往台灣
(2) 中國22家業者及中國生產的雀巢克寧下架
(3) 台灣金車發現產品受污染通報衛生署
(4) 全面禁止進口中國乳製品及植物性蛋白
(5) 呼籲廠商自行送驗、自主管理
(6) 只有一家胺粉進口商卻無法完全掌握流向
(7) 「零檢出」決策到放寬為2.5ppm
- 塑化劑風暴
(1) 2011年3月食藥局發現DDS-1六淨元益生菌含DEHP,裁罰該公司
(2) 4月~5月行文台中市衛生局產品下架銷毀
(3) 台中市政府通報優格粉及檸檬果汁粉有DEHP
(4) 台中彰化查出含DEHP的各種原料上游公司
(5) 上升為行政院緊急應變小組層級
(6) 5月27日公布「塑化劑污染食品之處理原則」
(7) 6月開始追查食品以外的影響
(8) 7月13日訂定每日耐受量(參考歐盟標準)及「源頭管理」措施(缺追蹤調查機制)
(9) 只訂食物背景值不訂管制標準
- 與狂牛共舞
(1) 牛海綿狀腦症(BSE):缺核酸之醣蛋白
(2) 1986年英國全球第一起狂牛病症病牛病例
(3) 1996年人類新庫賈氏症病例出現
(4) 2003年美國發現第一起境外移入(加拿大牛)狂牛症病例,台灣首度禁止進口美牛
(5) 2005年4月台灣開放進口美牛
(6) 2005年6月美國本土牛確認病例,台灣二度禁止進口美牛
(7) 2006年台灣二度美國未帶骨牛肉進口(美國列為風險已控制區)
(8) 2009年台灣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引起軒然大波(黑箱作業)
(9) 台灣未提出科學證據阻擋,卻以修內法來抵抗美牛進口違反自由貿易原則
- 公民覺醒
(1) 公民才是最強大監測者
(2) 民眾和企業認知有落差(別太相信企業)
(3) 改變「撿便宜」心態
(4) 多聽聽跨領域非傳統專家的意見
(5) 公民發聲要求政府打開政策制定的黑箱
- 啟動預防性原則與恢復公眾信任
(1) 政府主管機關的心態必須從維護廠商權益轉向保護消費者權益
(2) 採取預防性行動
- 建立討論機制
- 建立資料庫
- 發現未爆彈
(3) 風險溝通(公眾參與決策)
九、心得報告:
「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是一本探討近年來一連串食安議題整事件始末及原因和後續影響的書,完整解析台灣食安問題與風險政策,揭露與理解我們的食安安全到底哪裡出了錯?
想了解食品安全究竟出了哪些問題,我們得先知道當代食品是如何生產、製造、加工、運輸和販售。從產地的汙染(農藥、戴奧辛、重金屬)到食品加工過程的問題(三聚氰胺、塑化劑、起雲濟、混油、混米),以及食品科學的進展(基因改造),乃至國際貿易對台灣市場的衝擊(美牛進口問題)。
事實上食安問題永遠都有可能會出現,因為業者基於經濟考量,往往會選擇成本低但可能較不安全的原料來進行食品生產。然而,許多的食品問題往往是由於政府的決策錯誤、法令不明確和監測系統不足,導致漏洞百出,而本書則是以國家作為核心的觀察對象,探討如何治理與制定相關政策;也就是說,透過國家在這些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檢視當代台灣的食品治理如何有更好的出路。
在全球與在地的共識方面,全球化市場帶來新興的機會與挑戰,政府不可避免地既是新興科技的引進者和倡導者,同時也是把關者。然而,政府長期以來放鬆管制、重視市場遠超過防範風險的政策特質,讓業者有相當的惡意添加空間,顯現行政與管制措施創造出一個漏洞百出的食品產業結構。
在全球貿易和食品風險方面,國際社會處理各項食品議題的原則和機制,也會影響台灣的食品安全,有時候甚至導致我們無法拒絕的風險。例如美國牛肉貿易的問題。
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方面,台灣這塊土地上一直存在著幾個食品問題,分別是農藥殘留、重金屬和戴奧辛。台灣的食品問題常常不是那麼科學化,反而相當人文化。當然,食安的問題不能只靠食品衛生管理單位來處理,它涉及一個攸關產業、環境保護和政府信任的問題。
在公民覺醒方面,當開始思考身為一個消費者要怎麼面對各項食品風險,及關心送入口的食物時,並且願意為此付出行動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是在發揮我們的政治影響力改變台灣社會。
在恢復公眾信任方面,我們需要整體社會的思考與實踐,對於霸權與全球食品風險的抵禦與思辯,也啓動了國家與社會勇於面對全球化造成的環境和健康威脅,同時也可以做為政府對外談判的堅實基礎。社會民主的實踐在當代以科技民主為軸心,並朝向食品安全的目標而努力,立法推動符合國際潮流且考量風險的預防性原則、進行危害分析、防止蓄意摻雜與科學手段、勤管嚴懲、事故處置、進口食品費用的收取和許可權等措施,以因應全球食品生產環境和貿易方式的劇烈變動,以積極行為捍衛消費者的健康。
十、成員回饋意見:
(一)可以這本書作為制定品質評鑑之參考。
(二)可以將內容於適當時機將相關品管相關訊息,傳達給各單位。
十一、活動照片:
十二、散會:下午17:00